部分香港人不時緬懷前港督麥理浩在任期間的時光,認為他在任期間,大量利民施政及福利政策令香港步向繁榮安定。但從另一角度來看,他任內的大興土木,不斷填海及把舊建築物拆掉重建,部分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物都是在他任內消失。
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,中環的商業區有很多維多利亞式建築,絕對可以媲美倫敦,但最終敵不過社會的高速發展。例如,建於1911年,屬二十世紀初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郵政總局,港英政府於1976年決定拆卸,原因是為了興建地鐵中環站。當時引起不少香港的外籍人士請願反對,但政府一概不理,照樣把舊郵政總局拆掉。此外,位於原來舊郵政總局附近、建於1902年的香港會所,上世紀七十年代坊間一直希望政府出手阻止香港會拆卸,但最終香港會所在1981年被拆卸重建。
除舊郵政總局及香港會所外,老一輩的香港人都會記得中環還有公爵行,娛樂行,華人行,告羅士打行,聖佐治行,英皇行、皇后行等英式建築。不過,隨著香港經濟起飛,中環地價不斷攀升,不少擁有中環舊式建築物的企業都寧願拆卸重建賺大錢。
曾有保育人士表示,若尖沙咀火車站、舊郵政總局、舊香港會會所,甚至告羅士打行、皇后行等當年沒有被拆卸,香港就會像澳門、新加坡等地一樣,擁有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群,成為重要的文化及旅遊資產。可惜,當年社會的保育意識較弱,俱往矣!
本文取自《區區有故講》(明窗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)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