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田是現時全港人口最多地區,從大圍到馬鞍山,這幾十年不斷有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落成,成為新界區一個主要的新市鎮。住宅林立的沙田,其實昔日是香港地區一個漁米之鄉,連著名的地標城門河,大部分原為海灣地區。
早於明朝,已有關於沙田地區的記載,當時這地區有大圍村、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村落,而沙田原名為瀝源,後來英國接管新界後叫作沙田。沙田原本是鄉郊地區,居民大部分從事農業工作。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,當時港英政府制定發展沙田的計劃,銳意將沙田建設成為一個新市鎮,紓緩市區的擠逼情況。到了1972年,時任港督麥理浩落實一個大型的建屋計劃,達至在八十年代中期提供足夠180萬人居住的房屋數量,當中新建的房屋有超過一半計劃在新市鎮興建,而沙田、屯門和荃灣正是由政府指定發展的第一代新市鎮。
為發展這個新市鎮,港英政府在沙田地區大興土木。例如,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,使得城門河出沙田海大部分淺灘地區及水域成為土地,同時將原來城門河出海口改建為一條人工排洪河道,也就是現今的城門河。此外,原屬海島的圓洲角在填海工程完成後連接成為陸地一部分。經過連番工程後,各公營及私營住宅相繼落成,加上九廣鐵路完成電氣化,昔日充滿農村氣息的沙田成為了上世紀香港模範的新市鎮,也成為不少香港家庭的安居之地。
本文取自《區區有故講》(明窗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)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