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騮山出現原為除毒草
馬騮山出現原為除毒草

香港地少人多,基本上市民日常很難會見到一大群動物出沒,但有兩個地方例外,一處是南大嶼山,該地區因棄耕關係導致滿山流浪牛,另一個地方是金山郊野公園,這個地方有一個別名,叫做「馬騮山」。

為甚麼金山郊野公園會有這麼多猴子(別稱「馬騮」)聚居呢?據說,在上世紀初政府計劃在畢架山之西一帶展開興建水塘,解決九龍地區的食水供應問題。但水塘選址一帶長滿一種叫做「馬錢」的有毒植物,當局擔心水塘見成後「馬錢」會污染水質。政府為了解決這個潛在問題,於是引入了了喜歡吃馬錢的動物,就是獼猴。獼猴在這個地方吃光馬錢後,便留在現時金山郊野公園一帶落地生根。後來猴子不斷繁殖,愈生愈多,於是這個滿山猴子的山頭便成為了「馬騮山」。

事實上,香港除了金山郊野公園外,獅子山以及城門郊野公園一帶山林都有猴群聚居,據漁農自然護理署資料顯示,目前全港野生猴子約有2000隻,品種為獼猴(Macacamulatta)、長尾獼猴(M.fascicularis)及牠們的雜交種。


本文取自《區區有故講》(明窗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)

更多內容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