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北極成新焦點 設考察站兩地探索
地球的南北兩極區域,是全球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。而中國在極地探索,便取得不少成就。 中國自1985年在南極建成科學考察站長城站,陸續建成中山、崑崙、泰山等考察站。而在北極考察方面,中國於200...
數字人民幣誕生 中國走金融科技前端
數字人民幣是近年來迅速出現在大眾眼前的一個全新的金融名詞。究竟數字人民幣是甚麼?和我們電子銀包裡面擁有的數字貨幣又有甚麼不同? 數字人民幣是一種電子法定貨幣,由政府發行,法律地位與實體人民幣一樣。現時...
天宮太空站 突破中國航天科技奮鬥成果
2023年11月,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,三名航天員進駐天宮太空站,而在太空站駐留已經半年的三位航天員,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地球。中國航天員能完成「輪換」任務,見證了中國在航天科技奮鬥多年的發展成...
自主研發「國之重器」 航母守護國土領海
過去十年中國海軍其中一個重大成就,就是進入「航母時代」。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「遼寧號」2012年9月正式服役。「遼寧號」前身是前蘇聯海軍完成度只有68%的航母「瓦良格號」,由中國1999年購入後改建而成。 有了「遼...
國家全力支援香港抗疫
2020年,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,引發全球大流行疫情,香港也難以避免受疫情影響。從2020年至2022年底,香港遭受一波又一波的新冠疫情衝擊,嚴重威脅香港市民健康。在這個危急的時候,國家成為香港抗疫的最強後盾,協...
香港動用千億勇退金融⼤鱷
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,金融業更是經濟重要支柱。根據2023年最新一期《全球金融中心指數》報告,香港的總排名維持全球第四位。 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,有兩大支柱,一是良好的營商環境、簡單低稅制、資金自由港、與...
國風變潮服 中華文化傳承新體現
近年,兩岸三地興起了「國潮」,即是指國產潮流文化,電影、音樂、時尚設計乃至餐飲均展現出國風。 這些源自中華傳統的文化元素,不單止在兩岸三地社會流行,也慢慢被全球各地的人熟悉同喜愛,漢服復興就是國潮之一...
退耕還林減泥沙 黃河清水向東流
水是生命之源,是維繫生命的基本要素。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,中國現時為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。因此,有效保護水資源,對中國的自然生態及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,極為重要。 古籍有載:「黃河斗水,泥居其七」。...
中國深潛重器多突破 歐美科學家驚嘆
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,由1958年啟動研發至今,以「長征」命名的核潛艇已發展至第18代,成為國際軍事戰略制高點。 同時,我國近年在深海探索方面也有很多突破。在2012年,深海載人潛水器「蛟龍號...
深海採可燃冰 中國全靠「藍鯨」
海洋佔地球總面積超過70%,當中深海更蘊含豐富資源,為人類提供龐大的潛在資源。 例如蘊藏在海底地層的可燃冰,是水同天然氣的高壓低溫情況下所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品,熱值比石油多10倍。 更重要的是,燃燒後的可燃...
耍功夫、辦政務 元宇宙實現無限可能
近年,元宇宙成為科技發展一個熱點。元宇宙主要使用技術為虛擬實境及擴增實境,為用戶帶來立體的沉浸式互聯網體驗,讓用家有如置身於虛擬世界當中。 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,其實已經在我們的生活相當接近。 早前香港...
港產科學家助國家奔月探火
古代民間傳說有嫦娥奔月、月中有玉兔,中國人自古對太空充滿好奇,今時今日,國家已掌握成熟的航天科技,奔月已不是神話傳說,而這個探索宇宙奧秘的旅程香港人也有參與其中。 中國的月球探測器「嫦娥三號」及「嫦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