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北極成新焦點 設考察站兩地探索
地球的南北兩極區域,是全球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。而中國在極地探索,便取得不少成就。 中國自1985年在南極建成科學考察站長城站,陸續建成中山、崑崙、泰山等考察站。而在北極考察方面,中國於200...
天宮太空站 突破中國航天科技奮鬥成果
2023年11月,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,三名航天員進駐天宮太空站,而在太空站駐留已經半年的三位航天員,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地球。中國航天員能完成「輪換」任務,見證了中國在航天科技奮鬥多年的發展成...
自主研發「國之重器」 航母守護國土領海
過去十年中國海軍其中一個重大成就,就是進入「航母時代」。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「遼寧號」2012年9月正式服役。「遼寧號」前身是前蘇聯海軍完成度只有68%的航母「瓦良格號」,由中國1999年購入後改建而成。 有了「遼...
國風變潮服 中華文化傳承新體現
近年,兩岸三地興起了「國潮」,即是指國產潮流文化,電影、音樂、時尚設計乃至餐飲均展現出國風。 這些源自中華傳統的文化元素,不單止在兩岸三地社會流行,也慢慢被全球各地的人熟悉同喜愛,漢服復興就是國潮之一...
中國深潛重器多突破 歐美科學家驚嘆
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動力潛艇的國家,由1958年啟動研發至今,以「長征」命名的核潛艇已發展至第18代,成為國際軍事戰略制高點。 同時,我國近年在深海探索方面也有很多突破。在2012年,深海載人潛水器「蛟龍號...
深海採可燃冰 中國全靠「藍鯨」
海洋佔地球總面積超過70%,當中深海更蘊含豐富資源,為人類提供龐大的潛在資源。 例如蘊藏在海底地層的可燃冰,是水同天然氣的高壓低溫情況下所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品,熱值比石油多10倍。 更重要的是,燃燒後的可燃...
中國散裂中子源與美英日看齊
聽到散裂中子源,大家可能覺得這名詞有少許陌生。但全球能有能力建造散裂中子源設施的國家卻是寥寥可數。 2018年5月首個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、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的中國散裂中子源「橫空出世」,這也是全球第...
高鐵港珠澳大橋 創建一小時生活圈
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四大核心城市之一,與周邊大灣區城市及廣東省的交通連繫至為重要。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逐步發展,「一小時生活圈」概念已漸漸被香港人所接受,短期商務、探親、旅遊甚至每日往返兩地,成為不...
全球最快地鐵 未來灣區交通大動脈
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當中,構築大灣區快速交通網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基建發展方向。地下鐵路是部分大灣區城市重要的運輸交通系統,而在廣州更有一條全球運行速度最快的地鐵線,它更將是打造廣州、中山、珠海等一小時生...
深圳上海成功「賣地」由港人促成
每當提到國家的「改革開放」政策,深圳特區往往被譽為「改革先鋒」。的確,深圳在上世紀八、九十年代推出了很多相當大膽和創新的政策,其中一個就是土地拍賣。 上世紀八十年代,國家改革開始土地管理,把土地的使用...
港人自掏腰包北上拓荒
1978年國家落實改革開放,廣東省深圳市於1980年率先成為經濟特區,是國家最早的經濟特區。短短40年,深圳由一個邊陲農業縣躍升成為全國一線城市,當中與香港淵源甚深,這就要從70年代末說起。 當時國家正處於百廢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