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人自掏腰包北上拓荒

1978年國家落實改革開放,廣東省深圳市於1980年率先成為經濟特區,是國家最早的經濟特區。短短40年,深圳由一個邊陲農業縣躍升成為全國一線城市,當中與香港淵源甚深,這就要從70年代末說起。

當時國家正處於百廢待興,一群香港專業人士組成了促進現代化專業人士協會,簡稱「四化會」,決意無私無償地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出一分力。例如,當時有「四化會」成員協助規劃城市發展及土地使用改革,包括於1979年為深圳引進第一張規劃圖。


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就是當年「四化會」的成員之一,早於改革開放初期,已經北上講學 。

「首先,我們要有現代化經濟學的知識,當時所說就叫作西方經學,我就嘗試從學術角度參與,主要就向暨南大學自動請纓,我幫你們教經濟學,我就用自己的時間,翻譯了經濟學的教科書,自己編寫,自己油印,然後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,跟他們的老師和學生,講了一整套經濟學理論。」


關於改革開放初期北上的往事,有「四化會」成員憶述,當時香港仍受英國殖民管治,很多人都不明白甚麼叫「愛國」,更認為他們這批主動回內地的專業人士一定別有目的;儘管如此,當年仍然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專業人士北上,懷著的就是一顆愛國心 。

更多內容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