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動用千億勇退金融⼤鱷

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,金融業更是經濟重要支柱。根據2023年最新一期《全球金融中心指數》報告,香港的總排名維持全球第四位。

香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,有兩大支柱,一是良好的營商環境、簡單低稅制、資金自由港、與西方接軌的司法制度、金融監管高效,以及自由經濟體等制度優勢;二是內地與香港的經濟貿易聯繫。兩者有機結合保證了香港經濟長期穩定。

由於與國際金融市場高度接軌,因此,香港在歷史上也曾多次因為全球經濟危機、國際資本惡意衝擊而受到波及,最著名的一次就是1998年特區政府勇鬥國際金融炒家,成功擊退「金融大鱷」。

上世紀九十年代,亞洲成為全球最火熱的新興經濟地區,經濟過熱造成過量信貸,最終導致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,對沖基金及國際炒家通過各類投機拋空活動,連番狙擊亞洲各國的匯市及股市,當中以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(George Soros) 最為著名。

後來,國際炒家將目標瞄準了香港。1998年8月,由於受到對沖基金及國際炒家在香港證券市場、貨幣市場的追擊,港元持續受壓,沽空活動不斷升溫,亦有媒體報道指人民幣貶值和聯匯制度將會崩潰的消息,引起市場恐慌。

有見及此,特區政府決定採取行動,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外匯市場作出干預,保持1美元兌7.8港元的匯率水平。在8月14日開始,特區政府打破常規,動用外匯基金入市,在股票和期貨市場雙邊反撃。

到了8月28日,即港府入市行動的最後一日,來自投機者的沽售壓力達到高峰,當天更創出790億港元歷史新高的交易量。最終特區政府成功穩定了香港外匯及股票市場,國際炒家鎩羽而歸,損失慘重。在這次金融保衛戰中,特區政府動用1181億港元捍衛外匯及股票市場,消耗近百分之13的外匯基金。

香港是中國領土範圍內最國際化的金融中心,特區政府能維持經濟環境和金融市場穩定,也是協助國家維護經濟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責任。

更多內容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