聲音檔案EP2:【網絡安全】《衛報》與英國情報部門角力 國家安全面前新聞自由要讓路?

2014年1月英國《衛報》發布一段影片,片中3人戴著眼罩、口罩,在英國情報部門GCHQ,即「政府通訊總部」的人員監視下,手持打磨機等工具,用了3小時砸毀電腦硬盤、電路板等。因為相信電腦載有前美國中央情報局(CIA)技術分析員斯諾登洩露的機密文件。碎片更要放進消磁機器,確保資料被撤底銷毀。

為什麼英國情報部門要銷毀美國的機密文件呢?原來《衛報》取得斯諾登的洩密檔案後,2013年6月開始刊出一系列報道,揭露美國政府的「稜鏡計劃」(Prism) 秘密監控民眾,更爆出英國GCHQ在2009年倫敦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,入侵手機和電腦保安系統,監視與會各國領袖的通訊和電郵。

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公開批評《衛報》披露機密內容,嚴重損害國家安全,指《衛報》知錯才配合銷毀資料。不過《衛報》時任總編輯拉斯布里傑(Rusbridger)出席英國下議院聽證會時就說是政府迫其就範,例如威脅實施「事前限制出版」審查《衛報》報道內容;檢控總編輯;英美政府派員與管理層會面逾百次。其中一次,首相府官員指若不交出資料,《衛報》或面臨停刊。《衛報》記者格林沃爾德(Greenwald)報道斯諾登事件後,其同居男性伴侶米蘭達(Miranda) 亦被牽連。2013年8月英國警方在倫敦希斯路機場,引用《反恐法》扣查米蘭達9小時,沒收其手提電腦、手機、記憶卡等,發現當中有超過5萬份與英國有關的高度機密文件,可能洩露英國在全球的情報人員身份。米蘭達曾就拘捕行動入稟英國法院,不過3次都被判敗訴。

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哪個重要些?英國這個例子說明了西方標準:維護國家安全必須放在首位。 


更多內容
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