退耕還林減泥沙 黃河清水向東流
水是生命之源,是維繫生命的基本要素。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,中國現時為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國家。因此,有效保護水資源,對中國的自然生態及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,極為重要。 古籍有載:「黃河斗水,泥居其七」。...
自主研發「國之重器」 航母守護國土領海
過去十年中國海軍其中一個重大成就,就是進入「航母時代」。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「遼寧號」2012年9月正式服役。「遼寧號」前身是前蘇聯海軍完成度只有68%的航母「瓦良格號」,由中國1999年購入後改建而成。 有了「遼...
「華龍一號」衝出國際 中國核電新名片
隨著人類發展,我們的生活也愈來愈舒適和方便,同時人類對能源依賴度也愈來愈高。 經過科學家多年探究,發現核能是現今既可以大規模使用,又合乎經濟成本的潔淨能源。 中國是世界核能發電大國,於2022年核能發電量為...
天宮太空站 突破中國航天科技奮鬥成果
2023年11月,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順利升空,三名航天員進駐天宮太空站,而在太空站駐留已經半年的三位航天員,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順利返回地球。中國航天員能完成「輪換」任務,見證了中國在航天科技奮鬥多年的發...
佛山無廢城市 實現轉廢為能
無廢城市概念近年成為了內地城市發展一個潮流,有沒有想過在香港附近也有無廢城市呢?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潮流,通過減少固體廢物、資源循環再用等方式達至源頭減廢,實現都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少、資源利...
中國深潛重器多突破 歐美科學家驚嘆
我國近年在深海探索方面有很多突破。在2012年,深海載人潛水器「蛟龍號」成功在「地球第四極」馬里亞納海溝下潛7,062米,標誌中國可以探索全球九成九以上的海底。 「蛟龍號」總設計師徐芑南是深海探索中其中一個響噹...
氫能車零碳出行
不用加油、不用充電,不會產生廢氣,這樣的車並非科幻小說的事物,而是實實在在於現實世界存在。 隨著環境可持續發展理念日漸普及,可再生能源及潔淨能源成為車輛的動能來源。集新科技、環保於一身的氫能車,能做到...
深海採可燃冰 中國全靠「藍鯨」
海洋佔地球總面積超過70%,當中深海更蘊含豐富資源,為人類提供龐大的潛在資源。 例如蘊藏在海底地層的可燃冰,是水同天然氣的高壓低溫情況下所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品,熱值比石油多10倍。 更重要的是,燃燒後的可燃...
南北極成新焦點 設考察站兩地探索
地球的南北兩極區域,是全球環境變化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。而中國在極地探索,便取得不少成就。 中國自1985年在南極建成科學考察站長城站,陸續建成中山、崑崙、泰山、秦嶺等考察站。而在北極考察方面,中...
十五載生態修復 賽里木湖獲「重生」
位於新疆北天山山脈的賽里木湖,是古時絲綢之路北道所必經之處,素有「天山明珠」的美譽。「7000萬年的等待為了與你相遇」,這裡風景秀麗,但大家可能沒想到十多年前賽里木湖曾經面臨嚴重的生態威脅。 由於全球變暖...
國風變潮服 中華文化傳承新體現
近年,兩岸三地興起了「國潮」,即是指國產潮流文化,電影、音樂、時尚設計乃至餐飲均展現出國風。 這些源自中華傳統的文化元素,不單止在兩岸三地社會流行,也慢慢被全球各地的人熟悉同喜愛,漢服復興就是國潮之一...
【港青在邊城】新疆篇:塔克拉瑪干的治荒鬥士
大學教授甘願做農民工?一家兩代人,一生只專注做一件事,與荒漠搏鬥。當中經歷了什麼?在寸草不生的荒地上,如何建成「綠色長城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