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兼副系主任容啟亮(左)。(新華社)
民間傳說月中有玉兔,中國人自古對太空充滿好奇,如何憑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呢?原來國家探索宇宙奧秘之路,香港人亦有參與其中發光發熱。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(精密工程)講座教授容啓亮,便是奔月探火任務的國家級「老臣子」。
「嫦娥三號」及「嫦娥四號」分別在2013年及2019年順利升空,它們都安裝了由容啓亮團隊研發的「相機指向機構系統」,用作拍攝月貌全景影像及監察月球車執行任務過程。這兩次工作成效超卓,奠定了港產科學家、港產航空儀器在日後國家太空任務的重要席位。
「嫦娥五號」2020年攬月歸來,首次採集約兩公斤的月球表面土壤返回地球,當中自動採集及保存月壤樣本的關鍵儀器「表取採樣執行裝置」,亦是出自理大團隊。這套裝置技術含量極高,要輕巧及抵受太空極端環境,由超過400件工件組合而成。採樣分12次進行,用了約20小時就完成任務,比原定時間快了三分之一,容啓亮接受傳媒訪問時說「十年努力沒有白費」。
2021年5月15日,中國「天問一號」火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,祝融號火星車順利建立對地通信。容啓亮研發3年的火星相機僅重390克,卻發揮了重要角色,負責監視著陸情況、火星環境,以及祝融號操作狀況,更能抵受落火時約地心引力6,200倍的引力衝擊。
中國是第三個有能力到月球採樣、第二個成功登陸火星的國家。接連在太空科技取得突破,《紐約時報》認為「證實了中國航天局在探索太陽系頂級機構中的地位」。
太空安全是未來國際競爭及全球治理的新焦點,中國堅持和平探索,積極參興國際太空合作。在加快發展相應技術方面,香港科學家亦可以貢獻國家所需、香港所長的力量。
理大研究團隊研發嫦娥五號的「表取採樣執行裝置」。(新華社)
評論